執著與分別心:精神大進化第二階段

精神大進化第二階段:執著與分別心

精神大進化的第二階段就是「不執著於知識」。

        由外在所獲得的知識會令人對生命失望,比如說,達爾文看到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殘殺,而推衍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念,這個理念,阻礙了他的精神進化。外在的世界的確充滿著許多令人無法接受的殘酷事實,那麼我們要如何轉化外在的知識呢?

我們先來看一則故事:

        有一天,子輿生病了,他的至交子祀去探望他。子輿說:「偉大的造物主,把我的腰弄彎了,背骨露了出來,五臟的脈管突起,頭藏在肚臍那兒,兩個肩膀高出頭頂,髮髻直指天空,陰陽兩氣也錯亂了,可是我的心情卻很安祥而平靜,輕快的走到井邊,照了照自己的影子說:「啊!造物主把我身體弄成了這般又好、又巧的樣子呢!」

子祀說:「你嫌惡嗎?」

子輿回答說:「不,我為什麼要嫌惡呢? 假使造物主,把我的左臂變成雞,我就叫它給我報曉;右臂變做彈,我就用它來打小鳥,烤了吃;尾骨變做車,我就乘這輛車,而不用去叫車了。當你獲得的時候,是『時機』,當你失去的時候,是『順應』。安於時機而順應變化,痛苦就不能侵入到我心中來了,古人說這是「懸解」,那些不能自解的人,是被外物束縛了。」

        知識的獲得是有「時機的」,生命是很慈悲的,它不會把你所不能擔當的,強加在你身上,它讓你能去背負你有能力去背負的。當你能背一公斤,它就給你背一公斤,當你能背二公斤,它就給你背二公斤。你想知道粗淺的生命知識,它就給你粗淺的生命知識,你想知道高深的生命知識,它就給你高深的生命知識。

        生命知識的給予,是根據你的需要而給予你的,你的需要決定了你想獲得的知識。一位生物學家,會獲得生物的知識,而不會獲得音樂的知識。一位天文學家,會獲得天文的知識,而不會獲得農業的知識。如果一位生物學家,想獲得音樂的知識,那麼他就會獲得音樂的知識。任何人對任何知識的需要,都是被尊重的,每一個人的需要都是不相同的,天底下沒有兩個人他們的需要是相同的。外在的知識是變化無窮的,以前的人說,地球是方的;現代的人說,地球是圓的;現代的人說,外星人是不存在的,以後的人會說,外星人滿街跑。由於外在的知識是變動的,所以你不要去執著它,執著的意思就是:你以你自己的情感,附著在你喜歡的東西上面,也就是你給這個東西一個能量,由於你給它能量,它就會一直吸引著你,也由於它吸引著你,因此你會再給它更多的能量,如此你將沉溺在這個知識裡,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很多的科學家、宗教家,只研究自己的知識領域,而從來沒有跨出這個領域一步。如果你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保持著一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那你就能分辨出這個知識到底是什麼?

        有次龐恭向魏王說:「現在有一個人說,街上有一隻老虎,大王相信嗎?.」

「我不相信。」魏王答。
「現在有兩個人說,街上有一隻老虎,大王相信嗎?」龐恭再問。
「我不相信。」魏王答。
「現在有十個人說,街上有一隻老虎,大王相信嗎?」
「我相信。」魏王答。

其實街上一隻老虎也沒有。

        錯誤的知識累積會迷惑一個人,使他分不清知識的真偽,所以我們不能執著於知識。由於你不執著,所以你對外在變動的知識,也就沒有分別心了。分別心會使一個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產生了與人競爭的心。人類的競爭從沒有斷過,我們現在不正處在相當競爭的遊戲當中嗎?競爭帶來的禍患就是想去控制別人,認為自已才是主人,也因此人類才會去控制自然,所以當達爾文說人類只不過是猴子演化過來的,是會令人很憤怒的。

        西元一八六○年,大英科學促進會在牛津集會,討論達爾文的演化論時,有一位主教叫韋伯弗斯的,就很不客氣地斥責擁護達爾文理論的生物學家赫胥黎說:

「你是透過你的祖父、還是你的祖母,而與猴子有親緣關係的?

        赫胥黎回答說:「我要說……一個人沒有理由因為他的祖父是一隻猴子而感到羞恥。假如我有一個會讓我一想到就羞恥的祖先,那一定是一個人,而這個人有不安分的才智,以及多方面的才華,對在自已活動的領域中所獲得的可疑的成就並不滿足,卻貿然地去討論他沒有真正了解的科學問題。他只不過以沒有實質意義的說辭,使問題更加的不易明白;再以美麗的口辭去岔開主題,分開聽眾的注意力,而再技巧地訴諸宗教的偏見而已。」

        那一次,那位主教丟盡了臉,更諷刺的是,在達爾文登上小獵犬號之前,他還想當一位牧師呢。

一個人一旦有了分別心之後,人與人之間就隔離了,於是衝突就產生了。

        老子說:「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好的,那麼,人們就不喜歡不是美好的東西了。人們知道什麼是善的,那麼,就不喜歡不是善的東西了。聖人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以「無為」來行事,而不用各種方法使它們成長,萬物生長而不佔為己有,成就萬物而不居功,正因為他不居功,所以他才能不朽。」

為什麼老子要我們「無為」呢?

        因為無為就是不去跟其它的人去比較,包括對自己,耶穌說:「不要論斷」,也就是這個道理。

不論斷自己的人,就能活出自己,成為真正的自己,你只是你自己,你外在的知識已被轉化了,在當下你就只是自己的存在。

        你不需要超越自己,因為你己經是很完美了;你不用努力去做個全面成功的人,在當下,你已經是一個全面成功的人了,你不背負「成功」的擔子,你不渴求明日會更好,在此時、在此刻,你已經是夠好了,因為你正享受生命當下的喜悅,而別人還在努力當中。對生命,你不能太努力,因為你會錯過很多生命中美好的事物,如果一個人能如此去做,那麼分別心又從何升起呢?人有分別心,就是因為他不允許萬物成為他自己,同時也不允許自己成為他自己,讓每一個生命成為他自己,就是生命中最大的慈悲;允許你的生命成為你自己,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愛。允許你去釋放你自己,也允許你去原諒別人,這樣你就是是活在大自然裡了,而大自然會照顧好你的一切。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子的:
有一位比丘尼想要開堂說法,譚空和尚問她說:
「比丘尼是女人,怎可開堂說法呢?」
「怎麼不可以?龍女八歲成佛,你怎麼說?」比丘尼答。
「可是龍女會十八種神通,妳變給我看看。」和尚說。
「好嘛,就算變得出,也是野狐精。」比丘尼說。

於是和尚就把這位比丘尼打出去了。

        這位比丘尼為何被打出去呢?因為她還認為她是女的,她還有男女的分別心。太陽是沒有分別心的,不管你是好人或壞人、富有的或貧窮的,都可以享受它所帶來的溫暖,它的光就像佛的光、神的光一樣,是視萬物為一體的。人應該學習太陽那種無私的心,如此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其實一個人對自己自私一點,也是沒有什麼過錯的,因為這是肉體所產生的本性,你無法對一個人說:你不可自私。因為他會做不到,也無法適應,你只能說:愛自己是好的,但也要想到別人。這樣他才能夠接受。

        人由於肉體的需要而產生自私,但肉體內的精神,卻是全然無私的,如何減少肉體的需求,提昇內在的精神,這種由自私轉化為無私,才是我們應當去學習的。不要遣責別人的自私,因為他尚未轉化完全,我們要有耐心地去等待他人的轉化,所以遣責社會的不公平、倫理的淪喪是沒有意義的,它只會造成自己心態的不平衡,以及他人的忿怒而已;愛自已並原諒別人,社會才會變的更好。如果你沒有分別心,你就不會說,這個學說比那個好,那個學說比這個好。你不去分別它,你只是去明白它、瞭解它,如此你將可學習更多。而你也不會去爭辯誰才是對的?誰才是合乎真理?其實真理是來自於一個人所相信的事物。某一項真理對某一個人來說,的確是真理;但對其他的人而言,卻不是真理,而其它人所認為的真理,卻不一定是每一個人的真理,所以真理是很個人的,是沒有一定特定的模式的。不用去探究什麼是真理,因為你就是真理的創造者。今天,你創造了一項真理,你說這就是我的真理;明天,你又創造了一個真理,你說這就是我的真理。後天,你又創造了一個真理,你說前兩個都不是真理,如此說,是沒有什麼不對的。可是一旦你想以你的真理去與他人的真理辯論,這就永遠也找不到真理了,同時也失去真理的真正含意。

        「大進化:生命是什麼」一書出版後,有很多人間我:你所講的都是真理嗎?我只能回答說:我所講的,有帶給你任何的喜悅嗎?如果有,那就是你所「需要」的真理,如果沒有,那就是目前你所「不需要」的真理,其實要檢驗真理是很容易的,問你內在的感覺及喜悅就知道了。對我而言,我所講的全部是真理,因為這些真理全部來自於我的思想,我不能說我的一部份的思想是真理,而另外的一部份思想則不是真理,思想就是思想,它無法被分割,而我也不願去分割我的思想,一個人如果將自己的思想加以分割,那麼他就會得精神分裂症。生命的學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很簡單的。我們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把自己所認知到的真理,與人分享。真理會帶給我們極大的喜悅,與人分享你的喜悅是很重要的,爭辯是無法帶給人們喜悅,別人更無法與你分享爭辯所帶來的東西。講假的東西會帶給自己很大的困擾,也帶給別人很大的困擾,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有一天,總有人知道你講的是否是真實的,所以擔心什麼呢?

生命的足跡:一個被人遺忘的大進化
作者 / 曾坤章 博士


♦ 延伸閱讀:

覺察、存在與當下:精神大進化第三階段

精神大進化第二階段:覺察、存在與當下

        精神大進化的第三階段就是「覺察、存在與當下」。

        當一個人能對他自己的肉體及念頭做覺察時,他就己經活在內在精神的存在裡了,而不再受肉體所產生的種種慾望的干擾,慣有的思考模式被打破了,哲學、宗教,以及由頭腦所浮出的念頭,都己離他遠去了,他只是「存在」著,他的存在只是他的存在,同時,他的存在也是所有的存在,而所有的存在也是他的存在。星星存在著、山存在著、河流存在著、小狗存在著、小孩存在著,一切的存在只是「是」的存在;「是」的存在,就是「當下的存在。」「活在當下」也就是活在「是」裡。

        有一位火急的女人打電話給她的醫生說:「醫生!醫生!我的小孩剛誤吞了一粒避孕藥!」醫生聽了很緊張,換了衣服,拿了診療包,正要出門,這時電話鈴又響起來了,是同一個女人打來的,不過這次她卻很愉悅而興奮的說:「醫生,沒關係!,我又找到了一顆。」

        讓每一個人去講出他自己的真理,你可以去聽,在聆聽中,不要失去自己,要保持一顆明明白白的心。

        明明白白、就是要我們保持著一顆覺醒的心,一雙能察覺事物的明亮的眼睛,它要我們看清事物的真相,當你看清事物的真相時,你就能由痛苦中超拔出來。每一個人都很害怕面對已發生的事實,因此心就一直陷在痛苦裡,如果我們能呈現我們內在的清明之心;如此,不僅可以釋放自己的心,更進一步地,我們也將能洞察事物的真相。

        一個人要如何去覺察呢?覺察分為兩種:一種是對「肉體的覺察」,另一種是對「念頭的覺察」。

肉體的覺察

        為什麼要對肉體作覺察呢? 因為外在知識的獲取,是透過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的感覺、以及大腦的運作而來的,這些都是組成你肉體的一部份。當你用眼睛去看外在的事物時,你就獲得了知識。比如說,你看到太陽由東邊昇起,西邊降落,於是你就得到一項知識:「太陽的運行是有規律的」。由眼睛雖然可獲得知識,但眼睛也會有看錯的時候;比如說,你把別人的老公,看成是自己的老公。有些錯誤是立即可知的,有些錯誤是你一輩子也無法得知的;比如說,你看到了一架幽浮,卻認為它是閃光燈。視覺會產生錯誤,所以你要覺察。

        我曾服務於一家公司,我的辦公室裡二樓,平常二樓很少人上來,樓下有三個部門,有很多人在上班。有天,有位固定每周來打掃的清潔工,她先到樓上打掃我的辦公室,她進門時,我抬頭向她打了一聲招呼,就繼續低頭辦公。打掃完了,她就到樓下的業務部去,當她看到有一個人坐在業務經理的位置上時,從此,她就沒有再來打掃了。總務課長很納悶,為何她不來打掃了呢?於是打電話問她,為什麼她不來打掃?在電話中,她帶著顫抖的口吻說:

「太可怕了!你們公司樓上~鬧鬼!」
「怎麼可能!?」總務課長不解地問她。

「因為上次我看到你們主管坐在樓上辦公,一下樓竟然看到他坐在樓下的業務經理的椅子上,沒錯!我相信我沒看錯,是同樣一個人呢!這怎麼可能呢?先前我看到的不是鬼是什麼?不,我不要再去打掃了。」她很自信地說。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她在樓下看到的那位神秘人物,就是與我長得很像的弟弟。

        人一旦把她的焦點放在地板上,是很難察覺環繞在她四周的環境的。同樣的,其它身體上的器官,也會產生錯誤的,所以你要對整個身體作覺察,要仔細覺察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看它是如何運作的?「看」與「覺察」有什麼不同?看是匆忙的,覺察是把你看的時間拉長五倍或十倍以上。比如說,你平常看一朵花的時間是兩秒鐘,現在你看一朵花是兩分鐘。花兩秒鐘看一朵花,無法由花中獲得能量,看兩分鐘,你會獲得花所帶給你的能量,因為你與花的能量是相通的。時間太短,花的能量正要與你的能量相通時,就被你切斷了。一個人如果不隨時覺察他的肉體,那麼他所獲得的外在知識,就會被肉體的意識所控制,如此他所獲得的知識將會是死的。知識對他而言,將會一無是處。甚至會危害他自己、周圍的人,以及全人類。肉體的需求是很大的,它是一個填補不完的無底洞,由於它是個無底洞,所以你以畢生的精力去滿足它,都是枉然。莊子說:「以有限的肉體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會把你搞死。」知識往物質層面走,就是「慾望」。慾望有很多種,有些你可以覺察出,有些你可能過了一段日子才能覺察出,有些是你一輦子也無法覺察出的。比較難覺察出的有下列幾種:

「偏見」,它來自於一個人的分別心。

        一個以局部的現象去解釋所有一切現象的人,就是一個有偏見的人;有偏見的人,他會說:「不管你有多好,我偏偏就看不見,怎麼樣?」偏見就像一條布,矇住了我們的眼睛,使我們看不見別人的好、別人的美。偏見會僵化我們的思想,使我們的思想侷限在一個死角裡。思想一旦僵化,創造力就消失了,有偏見的人,他所創造出來的東西都會是死的、沒有生命的。有偏見的人,由於他的創造力是死的,所以他會去嫉妒別人,因為嫉妒也來自於一個人的分別心所產生的「比較」。有人說:「人比人,氣死人。」也就是這個道理。這個世界,以現象界的角度來看,的確很不公平。你看,有些人的確長的很漂亮、有些人的確有很多的才華,更令人氣絕的是,有些人一生下來就非常富有。商人會對你說:「這是人家的福報、羨慕是沒有用的,你多努力一點,多積一點德,下輦子你也會跟他一樣了。」他這樣講,會讓你氣絕身亡,因為他在你的火上加著油。

「下輩子你也會跟他一樣」,就是一種比較,一種讓你陷入更深的比較。

        羨慕是好的,它能激發你的向上心;努力是好的,它能激發你的潛能;積德是好的,它能讓你下輦子過更好的日子。但只有一點是不好的,那就曰平。你的執著心更大了。

        有一個人向一位修行人說:「如果你能閉關十年,我就蓋一間很大的廟供養你。」於是那位修行人就努力地閉關了十年,十年到了,他出關的第一句話就說:「我的廟呢?」。不執著,就不會去比較,不比較就能走入你的內在、你的精神領域。執著會使人沉迷。

        每天早上,老王總是給他的小狗小白十塊錢去買報紙。有一天,他沒有零錢,於是給了小白一張一百元的大鈔。等了很久,小白沒有買報紙回來,老王很納悶,於是就循線追蹤,最後終於在巷尾的暗角處找到了牠。老王察覺到,在小白的旁邊,站著一隻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少女狗,而那少女狗的嘴上竟然含著他給小白的那張百元大鈔!

「小白!你怎麼可以幹這種事呢?」老王幾乎抓狂的說。
「可是,你從沒給我百元大鈔過呀!」小白答。

        貪婪,是由一個人的不滿足所引起的。

        物質是無法去滿足一個人的慾望的,它也無法滿足一個人的自性,因為自性是精神性的。物質有一個特性就是:它會強烈地打擊你的第一個能量體,當能量體的氣聚集多了,就會刺激你的頭腦,頭腦一受刺激,就會再創造另一個慾望,而你為了要去滿足這個慾望,因此你就需要另一個物質來滿足它,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久了之後,就形成了所謂的貪婪。比如說搖滾樂、重金屬音樂,及一些吵雜而快速的音樂,都會在你的第一個能量體上,產生極大的能量。這也就是為什麼青少年會那麼地瘋狂於熱門音樂演唱會。記得多年前,美國嬉皮所舉行的演奏會,有些人聽了之後,就產生了極大的暴力,而無言無故地殺起人來了。這主要是第一個能量體的氣聚集太多的緣故。這個能量體的能量,是性能量的發源地,我們常常看到西方有很多的熱門音樂演唱者,唱到一半,就會突然地曝露自己的性器官,或者以猥褻的動作來散發它的性能量,輕微者如麥可傑克遜或瑪丹娜就有這種傾向。在台灣有些飆車族,見路人就亂砍,也是這個原因。音樂是很可怕的,如果你不仔細挑選的話。我們的教育不應該忽略音樂的教育,要教育學生如何培養音樂的氣質。

物質的另一個特性就是:它會帶給你一種失落感。

        當你的第一能量體休息時,理性體及情感體會佔據它的能量。所以當你參加完一場瘋狂的舞會時,你會感覺很寂寞、很孤獨,甚至你會不由自主的落淚,你很想哭,可是你不知道是為什麼?有人一生追求財富、權勢,等到他追求到時,他卻感覺很孤獨。你追求的物質必須被提升、被轉化,它必須變成精神性的,這樣你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追求物質,但不執著於物質;享受物質,但不失去覺察的心,那麼貪婪就不會被你創造出來了。貪婪的人會去奪取別人的東西,以滿足他那顆貪婪的心,也由於貪婪的心無法去平息,因此他就會很憤怒。憤怒,它來自於一個人的執著,比如說,有一個年輕人,他很想擁有一部機車,可是他的父母顧慮到他的安全,就不允許他去買,這時這位年輕人就會很憤怒,他的憤怒不在於他的父母身上,而在於他太喜歡那部摩托車,他將太多的能量放在那部摩托車身上了,他甚至在頭腦裡創造出很多、很多與他的女朋友在一起飆車的情形,現在他的夢想被打破了,然而那顆執著的心還在,所以他會很憤怒。

        一個人如果得不到他想得到的東西,就會產生憤怒。

        有憤怒的人,就會產生「暴力」。執著是起因,憤怒是過程,暴力是結局。我們的社會充滿著暴力,暴力存在於我們的家庭裡、學校裡、社會裡,就連立法的機關立法院,也充滿著暴力,這是多麼地不可思議!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的暴力存在著?因為我們有很多的憤怒在我們的腦海裡。我們憤怒什麼?我們憤怒社會存在著那麼多的暴力,而我們卻一點辦法也沒有。有一位社會學家說,暴力是構成「權力」的三大要素之一,沒有暴力,就沒有權力。其它的兩大要素就是:金錢與知識。

        以國家的權力而言,暴力就是我們的軍事武器,金錢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知識就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具備這三者,就能在國際舞台上耀武揚威。

        以政黨的權力而言,暴力就是對媒體的控制,金錢就是黨營事業,知識就是黨員的素質及學養。具備這三者,就能掌有政權。

        以個人的權力而言,暴力就是一個人的身份地位,金錢就是一個人的財力,知識就是一個人所獲得的資訊。

        具備這三者,就能在社會上立足。如果你不具備以上任何的一項,那麼你注定要被社會所淘汰,以此觀之,社會焉能不亂?權力是暴力、金錢與知識的結合。權力令人腐化,人一旦有了權力,就會執著於權力的幻相裡,終至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其實這種說法,只是反映了社會上部份的現象,實質上,它並非是如此的,因為權力是變動的,它可以被轉化,權力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追求權力的人,並沒有什麼不對,不對的是:對權力的執著及權力沒有被轉化。權力如果被轉化,那麼他就能利用他的權力去造福更多的人。

覺察你的念頭

        現在我們再來談談,為什麼要對念頭作覺察呢?因為任何事情的發生或爆發之前,都會在思想內醞釀成一種念頭,所以如果你能對升起的念頭加以覺察地話,那麼很多困擾你的事,就不會發生了。老子說:「安定的情況,是很容易去持守的;未見兆端的事情,是很容易云圖謀的,脆弱的東西,是很容易去分解的;細小的東西,是很容易散失的。所以事情尚未萌芽的時候,就要先去處理一在亂事尚未形成的時候,就要早咋準備。合抱的大木,是從嫩芽長起來的;九層的一高臺,是由一筐泥土築起來的;千里的遠行,是由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我們常常看見有些人,工作設計了好一段時間,眼看就快完成了,最後竟然失敗了,大部份的原因就是沒有對念頭作覺察的結果,小小的疏忽,就會釀成大的災難。對自己與他人有利益的念頭會產生好的能量場,而保護自己免於災難,可見覺察自己的念頭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

        以現代的科學觀點來說,利益眾生的念頭會發出一種較高的頻率,它會與宇宙天地間的高頻率相牽引,而免於災難。所以說,一切的災難是我們本身所創造出來的,而不是天地的無情所導致的,此正如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不講仁義道德,它把萬物當作草做的狗。)天災地變只是為了宇宙間的平衡而已。可是有些人並不如此想,而常常以他所接受的社會意識去看待天地,認為天地也是有仁義、倫理、道德的。因此災難到時,會怪老天無眼、不公平。惡人橫行天下,好人不得善終。此乃社會意識對宇宙生命所產生的偏差。那麼,誰才是推動災難搖籃的那一隻不可見的手呢?你!正是你!也是每一個人!當你覺察出你念頭之所困及慾望之所惑時,你就能真正地放下。它是自然地放下,不是你刻意去使它放下去,任何刻意地放下,都不是真正的放下。

存在

        精神世界的東西是不需要去追求的,由於不需要去追求,所以也就不需要任何的技巧,沒有了技巧,人就回歸於他的自性、安於他的自性,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競爭也就消失了,競爭消失之後,每一個人就能依他精神上的需要,作他自己的精神進化。一個人能回歸於他的自性,主要是他不執著於外在的知識,由於不執著於外在的知識,因此分別心就無法生起,為什麼有些人能如此,而有些人卻做不到呢?這主要是他能去「覺察」。當一個人覺察出分別心所產生的慾望時,慾望就消失了,慾望消失後,他就能完全地處在他的存在當中,那麼,存在是什麼呢?由於我們受到西方的思想影響甚深,所以我們對「存在」二字的真正含意,已有所偏離與誤解,因此我們有必要先去釐清它。一旦我們瞭解了「存在」是什麼之後,那麼,我們就會瞭解什麼是「活在當下」了。

        在法國,有一條如詩如畫的河,那條河叫「塞那河」,河的兩岸分別為左岸及右岸,在左岸的岸邊有一家咖啡館,那家咖啡館沒有濃厚的商業氣息,反而充滿著藝術的非凡情調。有一對情侶從一九二九年,初次認識以來,就喜歡在那邊約會、喝咖啡,這對情侶可算是「真正」的情侶,因為他們作情侶作了三十年,他們不想結婚,因為這個男的說:「結婚會成為一種習慣,而習慣會成為自然,如此愛的實質就會消失了,如果我們婚後不幸福,要被迫廝守一輩子,這不是很可悲的嗎?我們在這邊喝喝咖啡、談談戀愛,不是很好嗎?」講這句話的人就是首創「存在主義」的存在哲學家「沙特」,他的三十年情侶名叫「西蒙。波娃」,這個倡導「女性存在」的女人。這對情侶的交往也真有意思,他們認識不久,就互相簽了兩年的「情侶契約」,契約的內容有兩條:第一,同居兩年之內,要互相配合,以後各走各的路。第二,不能欺騙、隱瞞對方。由於雙方都有履行合約,所以兩年一過,就再續約,把兩年改為三十年。這張三十年的合約,竟然被這對「存在的情侶」履行了。五年後,沙特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不過,他並沒有去領獎,他沒去領獎的原因可能是諾貝爾沒跟他簽約的緣故,或者是頒獎的時間正好是他的、左岸咖啡時間。

        沙特這個人,是一個不吝嗇的人,他喜歡坐在同一張椅子上喝咖啡,由此可看出,他也是一個念舊的人;他雖然念舊,不過他的個性卻是容易衝動的,所以他時常與他的朋友吵架,吵完後,卻又很想念他們,與卡繆的交往便是一例。沙特說:「我是活在第一及第二次世界的大戰中,有很多人死的很淒慘,做為一個人,他必須在傳統價值全盤被毀滅後,以及活在夢魘中的世界去尋找人的價值,我曾經參加法國的抗軍運動,在集中營裡,有很多人孤獨地死去,沒有一個人去照料、關懷他們。我對存在主義的看法是:存在主義乃是從一種無神論的立場,去吸一切結果的企圖,如果上帝不存在的話,那麼一切都可被允許,我們必須瞭解人是充滿沮喪而絕望的,同時人也是孤立的,他無法與其它的人,互相溝通,我們是處在一個完全陌生、沒有目的,以及沒有意義的世界之中,社會的運作,破壞了人的獨特個性,每個人都必需成為社會機器中的一個小齒輪,他必需扮演一個摧殘他自己的一個角色。雖然如此,人的意識還是存活下來了,所以至少他可以反抗,人存在著,他存在的意志,使他產生理性,但這個理性不是終極的,而是他的軀使力、本能、恐懼以及希望的產物。任何客觀認同性的東西,包括我的過去皆己死亡,但只要意識存在於我們每一刻的心智裡,那會是一種全然不同的存有,其實這種存有也不是真正的存有,而是一種存有裡的空洞,換句話說,它就是「空無」。人與人之間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快樂關係的,個人祇有當他能塑造整個宇宙,以適合他自己,才能快樂;很顯然地,這是不可能的。在空無中,人可創造他的生命,並賦予它價值。在我的選擇中,信條與教條是沒有必要的,倫理方面也是絕對自由的,它不受任何規律的限制,因為我就是我自己的規律。人一生下來,就被判為是自由的,他再也不能夠不自由,他的命運就像飛蛾一樣,都是自尋死路的,人類無法不去毀滅他自己,無法不走上毀滅之路,我們整個存在都是荒謬的,都是令人嘔吐的。」

        沙特寫了一本「嘔吐」的書,他認為這個世界會令他嘔吐。

有一個老女人,中午走到一家漢堡店,點了一個漢堡。

「漢堡一個帶走!」店員小姐說。

「知道了。」廚師不耐煩地說,然後從容不迫地拿了一個碎牛肉團,夾在腋下,將它壓扁,然後用碎牛肉團,擦擦額前的汗水。

「好嗯心喔。他竟然把碎牛肉團夾在腋下!」老女人看到了,然後伸長了吞頭,對店員小姐說。

「這算什麼?妳沒看到他早上怎麼弄甜甜圈的!」這才是真正的令人嘔吐!

        沙特所講的存在主義,可以說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人的存在的。同樣得諾貝爾獎的存在主義家卡繆,就不這麼認為,他說:「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很多人只看到存在主義消極的一面,其實以整個存在主義來說,卻是積極的。在存在主義出現之前,個人的存在是不被重視的,存在哲學家齊克果就非常反對先前人的說法,他主張個人的自由選擇及存在是很重要的,「存在」代表著每一個人的「知」與「行」的具體生活,空洞的思想、不切實際的生活,都是齊克果極力反對的。

        齊克果說:「我們得到的知識太多,而忘了自己的存在,也忘了我們內在的心靈世界。」他認為一個人在內心對生命有深刻的體驗後,這才能說是「存在」,他說女人比較懂得如何與存在和諧相處。存在哲學家海德格也說:「存在並不需要被理解,而是需要去了悟的。」另一位存在哲學家雅士培強調:「沒有理性的存在是盲目的,它會被慾望所驅使;同樣的,沒有存在的理性是空洞的、是枯燥無味的。」存在哲學家馬賽爾更進一步地說:「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隔離與孤獨,所以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的交流。

        喝咖啡有很多種,不管你是在左岸、右岸、前岸或後岸,而是你是以什麼樣的「存在」在喝咖啡的?沙特喝咖啡時,喜歡一面喝,一面洞察對方的心理。卡繆喝咖啡時,感覺到他有責任去關懷種植咖啡的人。齊克果喝咖啡時,覺得他應該自己去種咖啡樹。海德格喝咖啡時,覺得他沒有必要去瞭解咖啡是什麼,他在乎的是那種喝咖啡的感覺。雅士培喝咖啡時,覺得他有必要知道,他喝的是藍山的?還是摩卡的?還有,是誰在喝?馬賽爾則認為喝咖啡要大夥兒一起喝才過癮。

這些人,沒有一個懂的喝咖啡,因為他們都是用頭腦、身體及意識在喝。

        真正會喝咖啡的是莊子,他說喝咖啡要「吾喪我」。他不用「吾喪吾」、「我喪我」、「我喪吾」而用「吾喪我」,為什麼呢?因為「吾」是內在真正的我、精神性的我、永恆存在的我;而「我」則是頭腦、身體及意識的我。當一個人自然地「喪掉」那個外在的「我」之後,內在的「吾」才能顯現。喝咖啡不需要到左岸去、不需要約什麼人來喝,在當下,在這個時刻,你甚至不需要咖啡、不用開口,你己經在享受喝咖啡的樂趣了。沒有咖啡、沒有人,沒有任何的東西,你不跟人喝,你也沒跟自己喝,

你只是存在,而一切的存在,都不是存在。

        除了存在主義以外,是否也有人提出更存在的思想呢?有的,佛學就有很多,對於「空無」(佛學講「空」)就有很好的說法。

活在當下

        一個人要如何活在當下呢?一個人要活在當下,就是不存在於時間的概念裡。什麼是時間的概念呢?如果你問一個三歲的小孩,現在幾點?他可能答不出來,因為他沒有、時間、的概念,他甚至不知道什麼叫「時間」。現在小孩子在玩,你告訴他:「再玩十分鐘,你就不可以再玩了。、當他接收到「十分鐘」這個「直線性」的時間時,他根本不知道「十分鐘」是什麼?它有多長?十分鐘到了,你告訴他不可以再玩了,他還是要再玩,他甚至反抗你,為何你那麼地不講道理?而你也認為他為何如此地不可理論?在小孩子的心中,十分鐘的概念是不存在的,然而在你的心中,十分鐘的概念卻是存在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說:時間只是一個概念,而所謂的概念,在於你的接受性。當你專心時,一小時就像十分鐘;當你無聊時,十分鐘就像一個小時。現在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告知「十分鐘」這個時間的概念,等到他再長大一點,他就能掌握到「十分鐘」的存在及長度了。一旦時間成為他的概念後,他就無法玩的那麼盡性了。

        當你走入物質界,你就曾有時間的概念,因為我們所處的物質界,是由時間所架構出來的。如果你走入精神界,時間的概念就會消失了,而時間的概念一消失,你就能活在「當下」了。如何檢測你是否是活在當下的?

第一、你是否感覺到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第一次?
第二、你是否感覺到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那麼令人興奮的?
第三、你是否感覺到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與大自然的韻律同步?

        活在當下的人,當遇到不如意之事的時候,他不怨天尤人,他會認為這一切的發生,都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他創造了一個使他能夠檢試自己行為、思想的一個機會,一旦行為、思想導正後,這會對他的未來有極大的幫助。

生命的足跡:一個被人遺忘的大進化
作者 / 曾坤章 博士


♦ 延伸閱讀:

知識與智慧-精神大進化第一階段

精神大進化第一階段-知識與智慧

        智慧來自於知識蛻變後的結果,知識就像毛毛蟲,蝴蝶就是智慧。毛毛蟲雖然長的不怎麼樣,但牠卻是蛻變成蝴蝶必經的途徑,沒有了牠,就沒有了蝴蝶。一輦子都當一隻毛毛蟲是可悲的,因為牠將無法看到自己的美麗。如果蝴蝶認為牠只是一隻蝴蝶,那存在對這一隻蝴蝶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一個人認為他的存在,只是他自己的存在,與蝴蝶沒有任何絲毫的關係,那存在對這一個人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呢?

你是蝴蝶嗎 ? 蝴蝶是你嗎 ?

        如果蝴蝶的存在就是你的存在,而你的存在也就是蝴蝶的存在,那麼,你己經在精神進化的途徑上前進著。

小知與大知

        精神大進化的第一階段就是「知識」。知識是一切的基礎,沒有了知識,一切精神的進化,都是不可能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每一個人都要接受教育的原因。知識獲得的多寡,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進化,我這裡所指的「知識」,除了一般的知識外,最主要的還是指「精神生命的知識」。

        莊子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是什麼道理呢?比如說,見了太陽就死了的細菌,不知道一天是什麼;蟪蛄這種春天生、夏天死的蟬,不知道一年是什麼;這就是所謂的「小年」。楚國的南方有一隻靈龜,以五百年當做一個春季,再以五百年當做是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棵樁樹,以八百年當做一個春季,八百年當做一個秋季,這就是所謂的「大年」:而彭祖只活了七百年歲,卻以長壽之名流傳後世,很多人都羨慕他,想倣效他,這豈不是太可悲了嗎?」知識是重要的,知識可以開啟一個人的視野,而不致於侷限在一個狹窄的領域裡,「小知」就是小的知識,小的知識就是一個人封閉起他自己,並認為自己是無所不知的,小的知識會造成一個人的自大狂。

        有一位瘦小的砍樹工人,帶著一把小斧頭,到林場去應徵工作,林場主人對他說:

「你這麼瘦,能砍嗎?」
工人說:「試試看就知道了。」
於是主人就叫他去砍前面的一棵大樹,沒多久,樹就被砍倒了,主人很驚訝地說:
「哇 ! 你好厲害,你是在什麼地方學的?」
工人回答說:「是在撒哈拉森林學的?」
主人不解的問:「撒哈拉森林在那裡?」
工人昂起頭,驕傲的說:

「現在那個地方,人家稱它為「撒哈拉沙漠。」

把一座森林,砍成一片沙漠,這實在有夠自大了吧!

在秋天時,洪水上漲,許多河川都會聚集在黃河,於是管理黃河的河神,就驕傲的說:「天下的河流都在此了!」有一天河流向東流去,到了北海,河神看見海神才說:

「原來自大的人就是!」

        莊子說:「小知識的人,睡覺的時候精神錯亂,醒來時也是精神恍惚,因為所接觸之事物太過於狹窄,整天你爭我奪,有的人講話,內容就設下陷阱,講出去的話,就像箭一樣會傷到人,他們不講話,主要在找你說話的漏洞,然後伺機攻擊你。他們的心靈己走向死亡的道路,沒有辨法使他們返回生路了。」

        知識如何去獲得呢 ?知識可經由觀察外在的大自然而獲得,比如說,生物的成長狀態、星球運轉的方式,以及如何搭公車到中正紀念堂,都是屬於外在的知識,因為這些知識的來源,都可由外在去獲取。知識除了可由外在去獲得外,它還可以透過內在的證悟而獲得,比如說,星光體出遊時,所獲得的宇宙資訊;了悟生命本無自性,是空的;以及證悟到每一個人內在都有一個神。這些都是屬於內在的知識,因為這些知識的來源,都必須經由內在去獲得。外在所獲得的知識是「小知」,內在所獲得的知識是「大知」。大知是由小知轉化而來的,沒有小知,也就沒有大知。

知識的獲得

        那麼,要用什麼方法去獲得知識呢?法國哲學家笛卡兒運用自然科學的原理,提出了一個方法。他認為獲得知識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用數學的法則,因為數學中一加一等於二,它不可能變為三,或其它的數目。數學是絕對的,而且是一目了然的,一點也不含糊的:相同的,一個人所獲得的知識,也應該是一目了然的,他稱之為「清晰的觀念」。清晰的觀念是由於與其它的東西比較起來而產生的。比如說,在很多的台灣人當中,突然出現了一位金髮碧眼的美國人,那麼我們對這位金髮碧眼的美國人就有很清晰的觀念。笛卡兒認為所有的知識都必須以清晰的觀念去衡量,每一個人都具有這種清晰的觀念,是天生的、是不需要由經驗去學來的,笛卡兒稱之為「悟性的直觀」。

心無罣礙的平安-我在故我知

        悟性的直觀是從「我」而來的,由於「我」的存在,才有悟性的直觀,也由於有我的悟性的直觀,這個「我」的主體的存在,知識才能被我所認知,所以笛卡兒說:「我思,我存」。對於以往我們所得到的知識,是必須加以「懷疑」的,我們必須利用「懷疑」,才能找出一個不能夠懷疑的主體,而這個主體就是「我思、我存」,此句的意思也可以說成「我懷疑,所以我存在」。然後再以悟性的直觀,來清晰明瞭所獲得的知識。這可以說是非常理性的,笛卡兒的知識可以說是一理性的知識」,他的學說可說是「理性主義。」

        「大知」不是外在的知識,它不能由外在的事物中得到。它是一個人經由察覺、反觀自己的內心,再從經驗的體驗中,而自然獲得的,它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它是可以推己及人的。莊子所說的「小知」就是「知識」,「大知」就是「智慧」,也就是他所說的「真知」。

知識與智慧

        「知識」是「智慧_的基石,由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智慧。當智慧成了自性精神的一部份時,智慧就消失了;當知識成了智慧的一部份時,知識就消失了。所以說,知識與智慧只是精神進化的一個過程。不需要去批評知識、不需要去揚棄智慧,當精神進化到一個層次時,它們就自然地消失了,而你也無法用人為的方法,使它們消失。我們現在來看看,知識與智慧之間,有什麼不同?

        有一次莊子與他的死對頭朋友惠施走在一條小橋上。

「魚悠哉地游,魚好快樂唷!」莊子說。

「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惠子說。

「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魚的快樂。」莊子說。

「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魚的快樂;可是你也不是魚,你又怎麼知道魚的快樂?」惠子反問說。

「等一下,我們回到原點上,你說我怎麼知道魚的快樂 ? 你既然己經道我知道魚的快樂,還來問我,簡直是跟我瞎扯,其實我一走到橋上,就道了」莊子回答。

        智慧是一種內在的感覺,不是外在知識的辯論。

        如果你的內在很快樂,那麼看外在的東西,也會很快樂;如果你的內在很忿恨,那麼看外在的東西,也會很討厭。外在是我們內在的一面鏡子,它反映出我們內在的一切,不是嗎 ? 我們知道,大自然是變化無窮的,外在的事物也是變化無窮的,所以想以外在變化無窮的東西去獲得知識,是永遠也無法獲得真正的知識的。這一點莊子看的很清楚,他說:「萬物有時虛空,有時充滿,是沒有一定不變的形體。萬物永遠在生長、死亡、盈滿、空虛的變化,終結了又有開始,萬物的生長,像是快跑,像是奔馳,沒有一個動作不在變化,沒有一刻是不移動的。」外物是變化無窮的,而人的形體也相當的渺小,就像山林中的小石子一樣,而整個中國也不過是在大米倉裡的一粒小米。外在也有很多的學說,比如說,佛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這些也是外在知識的來源,這些東西本身並沒有智慧,智慧的產生必須將它消化後,經由日積月累才出現的。如果一個人只執著於一種學說,而不研究或接受其它的學說,那麼他的思想就會受困在那裡。比如說,一位佛教徒只看佛經,其它經典一律不看,那麼他的思想就會受困了。莊子說:「井裹的魚,不能和它討論海的廣大,是因為限於所見的空間;夏天的蟲,不能和它討論冰的寒冷,是因為受時間的限制。」

        我們獲取知識時,不要將自已劃地自牢,應該要有一顆開放的心才行,多讀書、多走路,是很重要的。要判斷一位靈修的師父是很簡單的,一個從不讀書的師父,他的功力就可想而知了。一個不讀書、又沒有慈悲及智慧的人,但卻擁有百般的神通,這種師父就很危險了。

慈悲+智慧

        我們不要忘了精神進化剛開始時,是有一定順序的,先是知識、經驗(知識的轉化)、智慧,然後才是神通。神通是精神生命所給予的一項禮物,就好像你修完了學分,學校在你畢業時,送你一枝鋼筆一樣。當然並不是每一所學校都送給每一位畢業生一枝鋼筆,有些學校是不送的。所以也不能以神通來判斷一個人的精神是否有進化?但我們卻可以百分之百的知道,以神通來吸引人入會或入教的人,是不可去相信他的。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更不會拿一枝鋼筆,到處向人炫耀的。

精神大進化第一階段:知識與智慧
生命的足跡~曾坤章 博士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