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到靈魂的交融:覺的階段(Part 2 )

這一階段最明顯的特徵是對原來的日常生活中缺乏動力,對於理性推理與邏輯的思辨,個案容易感到累與興致缺缺,甚至遠離。形式上看起來是更寧靜與靜默,然而他們的內在是處於自我發現及心靈療癒,正在走進更深的覺與寂,一種內在的內在狀態。


污穢與潔淨本無法融合為一體

你的不快樂、不順遂,不是因為你的人生處境,是因為你「內在干擾機制」。你心智的制約,反應你的痛苦感受,歸因於外在的一切,並非是真理。怨苦,造成你的苦難;人會受苦,是因為自己一直在「怨苦」,因而 「願苦心成」。讓自己一直受苦的心願終於成真。


悟後起修開悟容易持悟難

        一個靈魂的重生,是由自己選擇並得以實現,是自動經由行為或是遵守教義產生。此外,靈性上的回復並不是一次的頓悟,是上上下下、持續不斷的過程。這是一種持續接受上主恩典的生活方式,有意識的融入並穿著「覺」衣。有一些人因為個人「懺悔」和「重生」體驗是如此深刻,以致於他們無法想像別人有不同的體驗,甚至有許多宗派信仰是環繞著強烈「個人頓悟」建立的。分享信念是值得讚揚的,但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是在於沒有了解:

        即使是極好的成見也不能強迫別人相信,要尊重自由意志。

        強制信仰的宗教團體,對一個尚未了解真理的生命也無法解救。自由意志同意授權,神性的力量才能介入,自由意志永遠是救贖或危機的一個關鍵點。批判、分離、錯誤的創造自己是個人的選擇。現在,是讓每一個人認出這錯誤的時候了,並且,透過「愛」去找尋他自己回歸「真我」的途徑。


        有一些人誤認為苦難是來自「祂」的懲罰,苦難並不是「祂」的復仇,但根據宇宙的律法,以及因果關係的後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概念有其真實性。不幸的,許多人受苦是因為:「他們對於這些苦難前景的信心過於對實相的祝福。」

There are some who mistakenly believe that suffering is a punishment from God. In regard to universal law, and as a consequence of cause and effect, there is truth to the idea that one reaps what has been sown, although it is not through God’s vengeance. Tragically, many people suffer because they have more faith in the prospect of pain than in the reality of blessing.

        那些經歷苦難生活的人們覺得:「困境至少是一件可依賴的事物,任何預期總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他們的父母親受苦,而且在這之前他們的祖父母也受苦,這遺留了一種愛在那痛苦的傳統上。有一些人真的喜愛他們的苦難,因為,那是他們與自己所珍愛的人之間,最強而有力的聯繫。對於某些人而言,在苦難中存活下來已成為他的自尊和成就的基礎,重點是當「愛」與「苦難」之間有了依附,這聯繫是會自我延續的。

Those who have experienced a life of suffering feel that hardship is at least one thing on which to rely—that any prediction is better than none. Their parents suffered, and their grandparents suffered before that, which bestows a kind of love upon that painful tradition. Some people have actually come to love their suffering, for it is the strongest bond to be shared with those who are dear to them. For some, surviving misfortune has become a person’s basis for accomplishment and self-esteem. The point is, when there is an attachment between love and suffering, the bond is self- perpetuating. 

你是你所愛的

As you love, so you are! 

        相反的,有一些人相互製造苦難,因為他們促成了一種環境,控制和支配皆是苦難的威脅一部分。他們創造了一種指望,並利用苦難作為手段的環境。最終,他們將會落入自己所設計的陷阱和意圖,並且,承受他們自己所營造的全部苦難。大多數的苦難發生是因為:「人類並不明白自己擁有祝福生命的權利。」

To the contrary, some people suffer reciprocally, because they have contributed to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threat of suffering is part of control and dominance. They have created the kind of environment that expects and utilizes suffering for leverage. Eventually, they will fall prey to their own designs and intentions, and receive their own full measure of suffering. Most suffering occurs because humankind does not know that it has a right to the blessings of life. 

        你不必勉強接受傷害、失望、痛苦、困惑,或是沮喪。此外,當你尋求祝福,你神聖的盟約將會展現那尚未揭示的部分。如同我曾告訴你的,造物主以喜悅寫下你的盟約。那些執迷於苦難的人並不容易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標。當你尋求祝福時,你會找到你生存的理由。尋求祝福並期盼它們;感恩並明白它們是你可請求的權利。

You do not have to settle for hurting, disappointment, pain, confusion, or depression. Moreover, when you seek blessings, the rest of your sacred contract will unfold. As I told you, the Creator has written your covenant in joy. Those who are obsessed with suffering do not easily find their true purpose. It is when you seek blessings that you find your reason for living. Seek blessings and expect them; be grateful and know they are yours for the asking. 

你有權利在生命裡做自己的決定。

You have the right to make your own decisions in life.

        一個決定不只包括你選擇要擁有的,還包括你想拒絕的,沒有別人可以為你作決定。

A decision involves not only what you choose to have, but also what you intentionally decline. No one else can do that for you.”

 

        — Love Without End


        開悟容易,持悟難;往往知道,但卻做不到,漸漸被烏雲籠蓋,掉到不知道,並受困在裡面。你的不快樂、不順遂,不是因為你的人生處境,是因為你「內在干擾機制」。你心智的制約,反應你的痛苦感受,歸因於外在的一切,並非是真理。怨苦,造成你的苦難;人會受苦,是因為自己一直在「怨苦」,因而 「願苦心成」,讓自己一直受苦的心願終於成真。

        批判的習性、分離意識、錯誤的創造自己的實相,未尊重他人的自由意志,認為極好而強迫他人相信,將會落入自己所設計的陷阱和意圖,並承受自己所營造的全部苦難。那些去控制、所求並執迷於苦難的人並不容易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標;當你尋求祝福時(Seek blessings),你會找到你生存的理由,尋求祝福並期盼它們。

當向內的柔軟找到了秘密的傷口,
痛苦自己將會破裂岩石,「啊」!
讓靈魂呈現。

When inward tenderness finds the secret hurt,
pain itself will crack the rock and ah!
let the soul emerge. 

— 魯米 Rumi


資料來源

  • Glenda Green, 2011. Love Without End.

延伸閱讀

你的杯子有多大?你在哪個階段?

真理道路的七個階段,說起來容易,親身體驗卻很難。除了路上本來就有的障礙之外,也沒有人可以保證會一路暢行,沒有間斷。


        塔布里斯的夏慕士問我,關於先知穆罕默德與蘇菲大師比斯塔米的問題時,我覺得這個地表上彷彿只剩下我跟他兩個人;而在我們眼前開展的,則是真理道路的七個階段—也就是每一個自我必須要克服才能抵達「真一」的七個境界(Maqamat)。

        第一個階段是墮落的自我(Depraved Nafs),是人類最原始也最常見的階段,也就是靈魂受困在物慾追求的階段。大部分的人都困在這個階段,為了滿足他們自我的需求而掙扎受苦,但是又一直將自己長期的不快樂歸咎於他人。

量變與質變,轉化的九大階段

        是否覺得自己就像是個氣球,被灌了氣?你越變越大,已經膨脹成一個園鼓鼓的龐然大物,氣卻還是不斷地灌進來?直覺時代將是個人與社會在漸進卻又相當快速的轉化後的結果,而這轉化之旅將讓你經歷情緒與能量的煎熬,但最終將帶你到一個非常美妙的地方,探索個人振動的力量,讓你能夠成功地度過各個轉化階段,而且將學會發展出健康、有意識、對你和他人都有益處的敏感力。

「我思」故我「在」vs「我在」故我「知」

我們理解中的一種難題是:我們通常會專注於「做」而不是「在」的重要性。實質上,生命的目標關乎意識和個人覺知的成長。


        理解的深度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是表象的意義,也是大多數人可以接受,也感到滿意的層次;第二層稱之為『巴達姆』(Batm),也就是內在的意義;第三層是內在的內在意義;第四層則深到無法形諸文字,因此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There are four levels of insight. The first level is the outer meaning and it is the one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are content with.Next is the Batm – the inner level.Third, there is the inner of the inner. And the fourth level is so deep it cannot be put into words and is therefore bound to remain indescribable.

—夏慕士的「愛的四十條法則」(Shams of Tabriz’s Forty Rules of Love)

20181226-我思故我在真知之境


你正在呼吸,我怎麼教你

        有一次佛陀看看吃飯的時間要到了,就帶著弟子到舍衛城去乞食,吃完飯,把腳ㄚ子洗乾淨,以打坐的姿勢坐了下來,準備休息一下,這時也不等佛陀喘息一下,須菩提老先生就從一千兩百五十人當中站了起來,迫不及待的問了佛陀一個問題,他問:

        「人間稀有的佛陀啊!佛陀照顧好每一位菩薩的心念,讓每一個菩薩能覺察到心念的起伏變化,佛陀,每一個人都發願要悟道成佛,他們的心應該怎樣去『住』呢? 如何才能降伏他們的心呢?

        佛陀被須菩提這麼一問,差一點把剛才吃飯給噴出來!

所以佛陀並沒有回答他。

        須菩提問的這個問題是來自於第三意識層面的大腦的理性思維。大腦是心念起伏的住所,大腦每天都在問『如何?』『為什麼?』『怎樣?』如果你給了大腦一個答案,它就會再丟一個問題給你,於是你再給它一個答案,它又再會丟給你一個問題,永無止境,這就是我們大腦每天的心念,你須菩提不是說:佛陀照顧好每一位菩薩的心念,讓每一位菩薩能覺察到自己心念的起伏變化嗎?你怎麼沒覺察到『心如何去安住』的這個心念呢?

        如果你覺察到這個心念,也就不會問我這個問題了,而你問的,不就是答案了嗎?你再度失去了察覺!

你的問題是我的答案,我要如何回答你?

        當一個人覺察時(新時代的用語),或觀照(佛家的用語),或者是一位「觀察者」(量子力學用語)時,你是不能介入你所觀察的對象,你只能觀看,不能批評,不能判斷,更不要問為什麼?不然你會問「為什麼我要觀照?」「觀察者是意識嗎?」,最後你會問「為什麼我要呼吸?」,然後你會尋求方法,並問我說:「你能告訴我呼吸的技巧嗎?這樣我才好呼吸!」

你正在呼吸,我怎麼教你。

        佛陀心裡想:須菩提呀 ! 我不能回答這個兩難的問題,難道你是故意來找碴 ? 我看你沒那個膽,看你平日對我這麼尊敬,應該是你不太懂才對 !那麼我要如何開示你呢?佛陀看須菩提年紀那麼大了,還沒開悟,於是慈悲的對他說:

        很好,須菩提,正如你所說的,佛陀照顧好每一位菩薩的心念,讓每一位菩薩能察覺到心念的起伏變化。你要好好聽,我當為你說,仔細聽著:

        每一個人都發願要悟道成佛,就應該『這樣子』住 !就『這樣子』降伏他們的心!

        這樣子就好了!這樣子就好了!不要再問了!答案已經給你!再給你多一點,你的心就會更亂!我們來解釋一下這個狀況。

        佛陀給須菩提的答案,是屬於第五層層面的意識–「我是」,我是一切,一切即我是,「我是這樣住 !」、「我是這樣降伏其心」,如果須菩提能當下領會,如此須菩提將不再受大腦的控制,脫離了大腦,須菩提將會找到家–「我是」,「我是」是純意識,他不是大腦,因為大腦不是意識,它是思想,它是心念,它是你使用的工具,你是它的主人…,佛陀如此想的。

量子化與意識階層

        佛陀講完後就準備閉起眼睛,他等待著…。「是的,佛陀 !我很樂意聽聽您說什麼!」須菩提很興奮的說。

        佛陀睜大眼睛,心想:我的天呀!你須菩提是在幹什麼的,年紀一大把了,是不是平日上課時你都在打瞌睡呀 ? 曾經有一個我教過的學生,我只隨意捻了一朵金盞花,一句話也沒說,這個叫達摩的學生就開悟了!我給了你兩次的機會你都錯過了,你說,我要怎麼教你呢?我再想想……,對了!現在我就用一種否定法來啟發你,我說一個肯定,就否定一個,再說一個肯定,再否定一個,看你懂不懂?」

        於是佛陀很有耐心的說:諸位菩薩呀 ! 應當這樣降伏你們的心,所有一切的眾生,這些眾生包括有物質形相的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病毒及人類,以及沒有物質形相的若「有想」(第四層面的意識存在體,「有想」是因為這些生命還有大腦的運作,尚未脫離大腦的控制,所以還有想)、還有若「無想(第五層面的意識存在體,無想是因為沒有大腦的運作,大腦不運作就不會產生思想,這些生命已擺脫了大腦的控制),以及若「非有想非無想」(第六層面的意識,它沒有想,也沒有有想,它只是「是」的存在,一切都只是「是」,它沒有不是,也沒有不是的是,「是」是一切的存在。)我都使他們進入無餘涅槃那種最高的意識層面(空無,第七層面意識)如此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但實在沒有一個眾生是被我所渡的 !

為什麼呢 ?

        須菩提,菩薩如果還有 「我」這個有形的相,「人」這個有形的相,「眾生」這個有形的相以及「長壽者」這個有形的相的分別,就不能稱為菩薩了!」佛陀是以第六層面的意識來做解說的,第六層面的意識是不具有任何的形相,也沒有男女的分別,更沒有你我的差異,它就只是「是」的意識,佛陀想再破除須菩提所困在的第三層面意識(理性、邏輯思考、會不斷問問題的念頭)。於是佛陀再舉佈施的例子,要須菩提「無相佈施」,不著於形相來佈施。在佈施的過程中,沒有佈施的我,沒有接受佈施的人,能夠這樣,福德就像無窮盡的宇宙那麼大,是沒有辦法去想像的,菩薩就應當這樣「住」。

        佛陀給了須菩薩第六意識層面的答案,現在佛陀想再給須菩薩最高意識層面的答案,也就是沒有意識的層面,叫「空無」的答案。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 ? 可以以有形的身相來見佛嗎?」佛陀問。

「不可能!佛陀 !不可以身相來見佛,為什麼? 因為佛陀你所說的身相,就不是身相 !」

        不錯呵!須菩薩有點進步了!他已跳脫了大腦的思維,這思維不是來自於大腦的回答,而是來自於第五層面的意識,它沒有相對性、二元對立的東西,它沒有形相,不過須菩薩是真懂還是假懂?須菩薩是一隻鸚鵡嗎?他只是在學佛陀講話嗎?所以佛陀就更進一步來確認他是否真的懂。

文/ 曾坤章 博士
大進化二 The Ongoingness II -What Is Life ?


佛陀唯一的最初最根本的念頭-自力(只求己,不求他人)


延伸閱讀

 

知識與智慧-精神大進化第一階段

精神大進化第一階段-知識與智慧

        智慧來自於知識蛻變後的結果,知識就像毛毛蟲,蝴蝶就是智慧。毛毛蟲雖然長的不怎麼樣,但牠卻是蛻變成蝴蝶必經的途徑,沒有了牠,就沒有了蝴蝶。一輦子都當一隻毛毛蟲是可悲的,因為牠將無法看到自己的美麗。如果蝴蝶認為牠只是一隻蝴蝶,那存在對這一隻蝴蝶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一個人認為他的存在,只是他自己的存在,與蝴蝶沒有任何絲毫的關係,那存在對這一個人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呢?

你是蝴蝶嗎 ? 蝴蝶是你嗎 ?

        如果蝴蝶的存在就是你的存在,而你的存在也就是蝴蝶的存在,那麼,你己經在精神進化的途徑上前進著。

小知與大知

        精神大進化的第一階段就是「知識」。知識是一切的基礎,沒有了知識,一切精神的進化,都是不可能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每一個人都要接受教育的原因。知識獲得的多寡,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進化,我這裡所指的「知識」,除了一般的知識外,最主要的還是指「精神生命的知識」。

        莊子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是什麼道理呢?比如說,見了太陽就死了的細菌,不知道一天是什麼;蟪蛄這種春天生、夏天死的蟬,不知道一年是什麼;這就是所謂的「小年」。楚國的南方有一隻靈龜,以五百年當做一個春季,再以五百年當做是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棵樁樹,以八百年當做一個春季,八百年當做一個秋季,這就是所謂的「大年」:而彭祖只活了七百年歲,卻以長壽之名流傳後世,很多人都羨慕他,想倣效他,這豈不是太可悲了嗎?」知識是重要的,知識可以開啟一個人的視野,而不致於侷限在一個狹窄的領域裡,「小知」就是小的知識,小的知識就是一個人封閉起他自己,並認為自己是無所不知的,小的知識會造成一個人的自大狂。

        有一位瘦小的砍樹工人,帶著一把小斧頭,到林場去應徵工作,林場主人對他說:

「你這麼瘦,能砍嗎?」
工人說:「試試看就知道了。」
於是主人就叫他去砍前面的一棵大樹,沒多久,樹就被砍倒了,主人很驚訝地說:
「哇 ! 你好厲害,你是在什麼地方學的?」
工人回答說:「是在撒哈拉森林學的?」
主人不解的問:「撒哈拉森林在那裡?」
工人昂起頭,驕傲的說:

「現在那個地方,人家稱它為「撒哈拉沙漠。」

把一座森林,砍成一片沙漠,這實在有夠自大了吧!

在秋天時,洪水上漲,許多河川都會聚集在黃河,於是管理黃河的河神,就驕傲的說:「天下的河流都在此了!」有一天河流向東流去,到了北海,河神看見海神才說:

「原來自大的人就是!」

        莊子說:「小知識的人,睡覺的時候精神錯亂,醒來時也是精神恍惚,因為所接觸之事物太過於狹窄,整天你爭我奪,有的人講話,內容就設下陷阱,講出去的話,就像箭一樣會傷到人,他們不講話,主要在找你說話的漏洞,然後伺機攻擊你。他們的心靈己走向死亡的道路,沒有辨法使他們返回生路了。」

        知識如何去獲得呢 ?知識可經由觀察外在的大自然而獲得,比如說,生物的成長狀態、星球運轉的方式,以及如何搭公車到中正紀念堂,都是屬於外在的知識,因為這些知識的來源,都可由外在去獲取。知識除了可由外在去獲得外,它還可以透過內在的證悟而獲得,比如說,星光體出遊時,所獲得的宇宙資訊;了悟生命本無自性,是空的;以及證悟到每一個人內在都有一個神。這些都是屬於內在的知識,因為這些知識的來源,都必須經由內在去獲得。外在所獲得的知識是「小知」,內在所獲得的知識是「大知」。大知是由小知轉化而來的,沒有小知,也就沒有大知。

知識的獲得

        那麼,要用什麼方法去獲得知識呢?法國哲學家笛卡兒運用自然科學的原理,提出了一個方法。他認為獲得知識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用數學的法則,因為數學中一加一等於二,它不可能變為三,或其它的數目。數學是絕對的,而且是一目了然的,一點也不含糊的:相同的,一個人所獲得的知識,也應該是一目了然的,他稱之為「清晰的觀念」。清晰的觀念是由於與其它的東西比較起來而產生的。比如說,在很多的台灣人當中,突然出現了一位金髮碧眼的美國人,那麼我們對這位金髮碧眼的美國人就有很清晰的觀念。笛卡兒認為所有的知識都必須以清晰的觀念去衡量,每一個人都具有這種清晰的觀念,是天生的、是不需要由經驗去學來的,笛卡兒稱之為「悟性的直觀」。

心無罣礙的平安-我在故我知

        悟性的直觀是從「我」而來的,由於「我」的存在,才有悟性的直觀,也由於有我的悟性的直觀,這個「我」的主體的存在,知識才能被我所認知,所以笛卡兒說:「我思,我存」。對於以往我們所得到的知識,是必須加以「懷疑」的,我們必須利用「懷疑」,才能找出一個不能夠懷疑的主體,而這個主體就是「我思、我存」,此句的意思也可以說成「我懷疑,所以我存在」。然後再以悟性的直觀,來清晰明瞭所獲得的知識。這可以說是非常理性的,笛卡兒的知識可以說是一理性的知識」,他的學說可說是「理性主義。」

        「大知」不是外在的知識,它不能由外在的事物中得到。它是一個人經由察覺、反觀自己的內心,再從經驗的體驗中,而自然獲得的,它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它是可以推己及人的。莊子所說的「小知」就是「知識」,「大知」就是「智慧」,也就是他所說的「真知」。

知識與智慧

        「知識」是「智慧_的基石,由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智慧。當智慧成了自性精神的一部份時,智慧就消失了;當知識成了智慧的一部份時,知識就消失了。所以說,知識與智慧只是精神進化的一個過程。不需要去批評知識、不需要去揚棄智慧,當精神進化到一個層次時,它們就自然地消失了,而你也無法用人為的方法,使它們消失。我們現在來看看,知識與智慧之間,有什麼不同?

        有一次莊子與他的死對頭朋友惠施走在一條小橋上。

「魚悠哉地游,魚好快樂唷!」莊子說。

「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惠子說。

「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魚的快樂。」莊子說。

「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魚的快樂;可是你也不是魚,你又怎麼知道魚的快樂?」惠子反問說。

「等一下,我們回到原點上,你說我怎麼知道魚的快樂 ? 你既然己經道我知道魚的快樂,還來問我,簡直是跟我瞎扯,其實我一走到橋上,就道了」莊子回答。

        智慧是一種內在的感覺,不是外在知識的辯論。

        如果你的內在很快樂,那麼看外在的東西,也會很快樂;如果你的內在很忿恨,那麼看外在的東西,也會很討厭。外在是我們內在的一面鏡子,它反映出我們內在的一切,不是嗎 ? 我們知道,大自然是變化無窮的,外在的事物也是變化無窮的,所以想以外在變化無窮的東西去獲得知識,是永遠也無法獲得真正的知識的。這一點莊子看的很清楚,他說:「萬物有時虛空,有時充滿,是沒有一定不變的形體。萬物永遠在生長、死亡、盈滿、空虛的變化,終結了又有開始,萬物的生長,像是快跑,像是奔馳,沒有一個動作不在變化,沒有一刻是不移動的。」外物是變化無窮的,而人的形體也相當的渺小,就像山林中的小石子一樣,而整個中國也不過是在大米倉裡的一粒小米。外在也有很多的學說,比如說,佛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這些也是外在知識的來源,這些東西本身並沒有智慧,智慧的產生必須將它消化後,經由日積月累才出現的。如果一個人只執著於一種學說,而不研究或接受其它的學說,那麼他的思想就會受困在那裡。比如說,一位佛教徒只看佛經,其它經典一律不看,那麼他的思想就會受困了。莊子說:「井裹的魚,不能和它討論海的廣大,是因為限於所見的空間;夏天的蟲,不能和它討論冰的寒冷,是因為受時間的限制。」

        我們獲取知識時,不要將自已劃地自牢,應該要有一顆開放的心才行,多讀書、多走路,是很重要的。要判斷一位靈修的師父是很簡單的,一個從不讀書的師父,他的功力就可想而知了。一個不讀書、又沒有慈悲及智慧的人,但卻擁有百般的神通,這種師父就很危險了。

慈悲+智慧

        我們不要忘了精神進化剛開始時,是有一定順序的,先是知識、經驗(知識的轉化)、智慧,然後才是神通。神通是精神生命所給予的一項禮物,就好像你修完了學分,學校在你畢業時,送你一枝鋼筆一樣。當然並不是每一所學校都送給每一位畢業生一枝鋼筆,有些學校是不送的。所以也不能以神通來判斷一個人的精神是否有進化?但我們卻可以百分之百的知道,以神通來吸引人入會或入教的人,是不可去相信他的。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更不會拿一枝鋼筆,到處向人炫耀的。

精神大進化第一階段:知識與智慧
生命的足跡~曾坤章 博士


♦ 延伸閱讀: